重要通知
所在位置:首页 >> 高校院所
院校名称: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 级别: 国家级
地 址: 北京中关村北一街2号 邮 编: 100080
联系人: 黄仁权 电 话: 01062554626
传 真: 未填 E-mail: mailto:huaxs@infoc3.icas.ac.cn
网 址: http://www.icas.ac.cn/
单位简介:
化学研究所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先后以化学所的某些学科方向为主组建了青海盐湖所(1958年)、感光化学所(1975年)和生态环境中心(1975年);成都有机所成立时吸纳了化学所的十几位业务骨干;化学所有机氟的工作于1963年并入了上海有机所。
  化学所的定位:化学研究所是以开展基础研究和有重点地开展国家急需的、有重大战略目标的高技术创新研究为主,并与高新技术应用和转化工作相协调发展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所。 
  化学所的奋斗目标:建设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基础研究基地和优秀人才培养基地,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做出重大贡献。
  化学所现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大连化物所合建)、分子动态与稳态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北京大学合建)、工程塑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长春应化所合建)。有3个院级开放及青年实验室:院有机固体开放实验室、院光化学开放实验室和院纳米科学与技术青年实验室。另有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国家教育部共同筹资组建?quot;北京质谱中心",2000年7月中国科学院(北京地区)分析测试中心在中科院化学所成立。
  1994年化学所成为国家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基础性研究改革试点单位之一, 1998年初,国家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对化学所的试点工作进行了阶段评估,给予了高度评价。
  1998年,中国科学院启动了知识创新工程,化学所被列为首批进入创新工程试点的单位之一,1999年3月,中国科学院正式批准院分子科学中心启动。分子科学中心的目标是要成为我国在物质科学研究领域内代表国家水平,主要从事分子科学领域的基础性研究,有重点地开展国家急需的重大战略目标的高新技术研究的基地,努力成为国际一流的分子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化学会挂靠在化学所,由中国化学会和化学所共同主办的刊物有《化学通报》、《高分子学报》、《高分子通报》、《高分子科学》(英文版)、《化学通讯》等。 
  到2000年底化学所实有人员54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58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员(含正研级高工)102人、副研究员93人、高级工程师28人、中级科技人员150人。化学所是1981年首批被批准为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4个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85年首批在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有机化学三个学科设立博士后流动站。1993年增设高分子材料科学(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点。1993年被国家批准为全国17个自行增列博士导师的试点单位之一。1996年被国家批准为按一级学科(化学)授予博士学位的试点单位。1997年化学所被批准为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现有在学博士生193人,硕士生156人,另有博士后37人。
  2000年化学所在科研队伍建设方面取得新进展,初步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为主体、充满生机活力和创新精神的研究队伍。2000年有14人通过"百人计划"招聘进所,使分子科学中心人员组成保持了年轻而富有活力,截止2000年12月,分子科学中心共有208人,占中心总编制的69.3%,仍保持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平均年龄39.7岁;具有博士学位的108人,占中心研究人员的53.8%,其中45岁以下博士89人;中心共有研究员74人,其中45岁以下研究员33人,占研究员总数的50%(不含院士)。
在管理工作方面以制度建设为主,并加强措施的落实和监督。顺利完成全员合同聘任工作,完善了三元结构工资制,实施了分子科学中心的年度考核和奖惩条例。
  创新文化建设取得新成绩。创新文化建设工作集中在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思想产生的学术环境,和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上。设立了"分子科学论坛""现代分子科学研究"系列讲座。
  园区建设进展顺利。16808平方米分子科学中心实验楼已于2000年9月正式开工,2002年即将竣工。
 

已发布的成果:

推荐院校:

合作单位

主办:湖州迈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协办:德清县科学技术局 版权所有:湖州迈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德清县科学技术局

地址:浙江省德清县武康镇中兴北路1088号7号楼4楼 浙ICP备180444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