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名称: | 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 | 级别: | 国家级 |
地 址: | 广州五山飞鹅岭 | 邮 编: | 510650 |
联系人: | 陈鸣才 | 电 话: | 020-85231230 |
传 真: | 020-85231119 | E-mail: | 未填 |
网 址: | http://未填 | ||
单位简介: | |||
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建所时名为中国科学院广州应用化学研究所,几经变迁,于1978年改为现名。全所现有职工395人,其中科技人员312人,研究员19人,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77人,中级科技人员112人。现有在学博士生6人(与外单位联合培养),硕士生33人。广州化学所的科研方向是:天然与合成高分子及其材料、天然产物有机化学。主要研究内容有:纤维素、木质素、多糖、淀粉的物理、化学及其功能材料、微生物制浆技术;高分子灌浆材料及工程技术、功能高分子等全成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及材料科学;二氧化碳化学及应用;海洋生物有机化学、天然香料和合成香料有机化学等。1979年广州化学所首批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理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从此每年(1980年除外)招收研究生,1996年我所被批准增设应用化学(工学)专业硕士点。 广州化学所是一个多学科综合性化学研究所,根据广州化学所实际情况,于1996年对原有科研机构设置进行了,调整即将原来的高分子一室、二室合并成高分子研究室,纤维素一室划归到纤维素开放室,纤维素二室改称为纤维素研究室,编辑出版室与图书情报室合并称为图书情报中心。此外,在原化灌研究中心的基础上,于1995年正式成立了广东省化学灌浆工程技术中心;而天然产物有机化学研究室、分析测试研究中心保留不变。其中纤维素化学开放研究实验室成立于1989年,为院开放实验室,是我所与国内外进行合作研究、开展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每年都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客座研究员,并吸引一批优秀中青年科研骨干来室承担科研项目,多年来,培养了一批年轻的学术骨干力量,取得了一定数量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专利,发表了较多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成功主办了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多次,成绩斐然。 全所现有20台10万元以上科研仪器设备,其中13台属院管大型仪器设备,具体主要有400MHz超导高分辨核磁共振谱仪、JMS-D300色谱质谱联用仪、X射线衍射仪、差示扫描量热仪、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镜、 waters991液相色谱仪、红外和紫外分光光度计、元素分析仪、液相凝胶色谱仪、平面光栅光谱仪、小型机图形工作站系统等。所分析测试中心为省科委认定的法定检测单位,1996年共分析所内外样品6793个,创收59.89万元,比上年有大幅度增长。13台大型仪器平均利用率为60%,其中质谱仪高达98%,红外光谱95%,液相色谱83%。 1997年广州化学所进一步深化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首先围绕所的总体目标,优化学科方向,强化择优支持,不搞“扶贫”,特别是重点支持成果转化,并取得显著效果;同时调整了所的科技人员考核体系,通过量化指标,使职称晋升,年底考核,津贴分配等均在坚持水平的同时与效益挂钩,通过加大任务津贴和奖励津贴,拉开档次,充分调动了科技人员积极性。此外,为增强科研实力,采取了优惠政策,通过向外招聘的形式吸引高精尖人才,同时注重所现有科技人才的培养,通过向青年人压担子、给位子,鼓励优秀青年读在职博士,今年所里45岁以下的中青年组长已达9人,科技队伍结构也渐趋优化。为进一步搞好开发工作,增强企业活力,今年又进一步完善董事会制度,及时制订了各公司经营目标和公司负责人考核目标及分配方案(年薪方案),并加强宏观管理和财务管理,扩大经理的经营权力,从根本上促进公司的正常盍,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还有服务系统也进行了改革,调整有8个部门实行二极核算,根据不同情况,制定相应核算方法和实施细则进行不同管理。 1997年广州化学所共承担科研课题88项,其中国家攻关、“攀登计划”、国家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3项,部委院级项目9项,省市级地方项目26项,企业委托项目3项,所长基金项目11项,开放室项目25项,争取到位纵向总经费219万元;横向收入190万元,签定技术合同34个,合同额218万元,当年合同到位款104.7万元,均超过年初所内下达指标。值得一提的是由杨映松研究员主持研究的省重点“新型汽车空调器冷冻机油”应用研究项目今年到位经费30万,其承担并已鉴定的国家“八五”攻关项目“环保型冷冻机油合成”已完成工业性试验,可生产出符合技术指标的冰箱压缩机用与HFC-134A相匹配的润滑油,并与广州溶剂厂签定了63万的技术转让合同。 |
|||
已发布的成果: | |||
项目名称 | 行业 | 发布时间 | |
特效防水涂料 | 化工 | 2014-12-31 | |
推荐院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