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名称: |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 级别: | 国家级 |
地 址: | 广州天河区五山白石岗 | 邮 编: | 510640 |
联系人: | 赵振华 | 电 话: | 020-85519755 |
传 真: | 020-85519755 | E-mail: | 未填 |
网 址: | http://未填 | ||
单位简介: | |||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原名广州地质新技术研究所)成立于1977年,在中科院的结构性调整中,以原广州地质新技术研究所为基础,从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整建制地搬迁部分研究室、学科和学科带头人合并而成。1994年改用现名。现有职工287人,其中科技人员232人,占全所总人数的82%。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俄罗斯院士1人,研究员53人,博士生导师15人,45岁以下的研究员14人,占全所科技人员总数的26%。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67人,高级科研人员共占科技人员的38.7%。中级科技人员115人。1997年度在读博士研究生33人,硕士研究生10人。另有博士后11人。有机地球化学“百人计划”已经开始实施,中国科学院同位素地球化学“百人计划”的招聘工作已经完成,进入了准备实施阶段。 经国家批准,设有地质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地球化学、矿物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以及岩石学、矿床学、环境科学专业硕士点。 1997年广州地球化学所确定优先发展有机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学科,并按照基础科研基地型研究所的标准,优化所内科研结构和资源配置,基地建设以抓国家、广东省的重点实验室和中科院同位素地球化学青年实验室的建设为重点,带动全所的战略发展方向的定位。科研和科技开发着重于解决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中难点问题,傅家谟院士领导的广东省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把科研重点瞄向珠江三角洲水质污染的治理,并适时地把科研的成果导向钦用水净化工业化处理方面,已经初步取得成果,受到广东省的重点资助,开始了产业化的进程。“卡林型金矿吸聚浮选新方法”的专利技术获得了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化孵化基金的重点支持,目前正在开展实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对全所的分配制度进行了改革,适当拉开了科研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对研究员的职称评定和岗位聘任实行了评聘分开。初步建立了激励措施,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1997年列入科研计划的科研项目184项,其中基础研究项目99项,应用基础项目73项,试验发展研究等项目12项,全部按计划完成。共争取国家“九五”科研项目21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第一批“九五”重点项目之一的“珠江三角洲地表系统中优控有机物迁移转化机制与调控”开创了我国水资源污染的研究和治理的新领域。1997年国家基金委组织对该项目期中评估结果认为,执行情况优良,圆满并超额完成合同计划,获得追加经费20万元的鼓励。 全年共发表论文280篇,在国际性刊物上发表论文8篇,出版专著3部(约147.6万字)。据《中国科学报》12月10日登载的国家科委发布的全国论文发表情况统计,广州地球化学所在全国发表论文的前20名单位中排名第十七位。 1997年科研成果获中科院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三等奖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灶等奖1项。其中“我国金矿成矿模式找矿方向及选矿技术研究”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 以“卡林型金矿吸聚浮选新方法”的专利技术争取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化孵化基金的重点支持,从解决广东省低品位难选金矿入手,以此为依托,逐步形成广州地球化学所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为广州地球化学所创造丰厚的经济、社会效益。以中国科学院地理信息产业化发展中心广州分中心挂靠广州地球化学所为契机,与企业联合,利用企业的资金与市场结合及我所人员、技术的优势,联手建立广东省地理住处3S系统,为广东省的经济发展服务。全所共有地质工程勘察公司、建设工程部和华达珠宝经营部等3个骨干企业。科技开发从业人员9人,1997年创产值120万元,完成利税20万元。 与美、加、澳、英、法、德、日、俄、新西兰以及我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广泛的科技合作与交流以及人才培养。 广州地球化学所是广东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广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的挂靠单位。 |
|||
已发布的成果: | |||
无 | |||
推荐院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