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
所在位置:首页 >> 高校院所
院校名称: 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 级别: 国家级
地 址: 上海市岳阳路320号 邮 编: 200031
联系人: 吴建屏 电 话: 021-64748700
传 真: 021-64333084 E-mail: jtao@iris.shlc.ac.cn
网 址: http://未填
单位简介:
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经国务院批准于1980年正式成立,现有职工78人,其中科技人员61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研究员7人(博士生导师5人),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21人,中级科技人员23人。现有在学博士生24人,硕士生10人。另有博士后6人。上海脑研究所吴建屏院士任国际脑研究组织亚太地区神经科学联合会理事、丹麦奥尔堡大学国际博士生院客座教授,沈锷研究员任国际生理学会自主神经系统学术委员会委员。 
上海脑研究所设有神经生物学博士后站,也是神经生物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分子生物学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上海脑研究所现有8个研究实验室(不设研究室和研究组)。此外,还有1个综合技术室和1个生物高科技公司。 
上海脑研究所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是神经生物学。重点研究领域:神经元的整合功能,神经元的分化、发育、生长、损伤和再生,脑的高级功能(行为、学习记忆)和一些相关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理。 
1997年,上海脑研究所共承担国家“攀登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国家攻关项目等共计22项,其中有10项已完成。全年在国内外杂志上共发表文章42篇,其中研究论文18篇,综述及论文摘要24篇。 
1997年上海脑研究所获1项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该成果在家兔脑上丘首次证实了上丘浅层传出到丘脑枕核和外膝体的两类传出-神经元都接受视束纤维的直接传入,并发现家兔经上丘的第二视觉通路中缺少前馈抑制回路,只有返回(反馈)抑制回路。家兔第二视觉通路中投射到丘脑枕核和外膝体的两个通道并没有传导速度的差异,上丘投射到外膝体的末梢释放的P物质可易化外膝体的突触传递。扫视眼动和扫视抑制起源于同一组上丘深层神经元,它们主要接受视觉传入,还接受前馈和返回抑制性传入,从而说明了扫视眼动的预先编程和扫视抑制解除的机制。上述结果是前人未报道过的新研究成果,可用以解释视觉信号在第二视觉通路中的加工调控机制和眼球运动的控制机制,有较大的理论意义,所获成果对仿生研究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由上海脑研究所和上海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分子发育神经生物学》讲习班于1997年9月在上海举行。3名留美的中国神经生物学家为127名学员讲课,讲课分11个专题,专题的内容都是当前在国际上分子发育神经生物学研究领域内的前沿进展。讲习班的学员来自全市各科研单位和大学的科研人员及研究生,还有外地来的教师。 
作为院结构调整改革的重大措施之一,上海生命科学研究中心1994年成立并挂靠上海脑研究所,中心采用新的结构体制和运行机制,实行新的管理体制。目前,生命科学研究中心运行良好,在国内外公开招聘了8名年轻的学科带头人,领导各自的研究组开展了科研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共承担国家、院和上海市的科研项目8项,有2名学科带头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目前又有3名学科带头人申请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生命科学研究中心还在其它科研机构和大学建立了11个联系实验室、成立了青年科学家联谊会、建立中韩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合作研究中心,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心设立“上海-联合利华研究与发展基金”,加强国内外的合作研究。此外,生命科学中心与上海脑研究所共同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如每周一次的Journal Club、每月一次学术报告、每年一次的专题讨论会及青年学者讨论会等。 
上海脑研究所在近几年结构改革的目标:1.继续探索和发挥生命中心在上海市、院内外的协调功能,并使之成为吸引国内外优秀高层次人才的中心、向高校及科研院所输送人才的中心、高级学术培训和学术交流的中心。2.通过研究人员的新老更替,使上海脑研究所的科研方向转向神经科学研究的国际前沿。新的研究组将由上海脑研究所和生命中心共同建立。3.上海脑研究所和生命科学中心为适应改革的要求,从1996年起实行行政管理联合办公,设立3个联合办公室:所办公室(党办、人事)、科研办公室、后勤办公室,将继续加强和提高管理水平,为生命科学中心和上海脑研究所的科研工作服务。 
上海脑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中心、上海生命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神经科学学会、上海市神经科学学会的挂靠单位。
 

已发布的成果:

推荐院校:

合作单位

主办:湖州迈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协办:德清县科学技术局 版权所有:湖州迈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德清县科学技术局

地址:浙江省德清县武康镇中兴北路1088号7号楼4楼 浙ICP备180444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