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
所在位置:首页 >> 高校院所
院校名称: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级别: 国家级
地 址: 福州市鼓楼区山头角123号 邮 编: 350002
联系人: 黄锦顺 电 话: 0591-3714517
传 真: 0591-3714946 E-mail: fjirsm@ms.fjirsm.ac.cn
网 址: http://未填
单位简介: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由我国著名科学家卢嘉锡院士创建于1960年。它的前身是中国科学院福建分院筹建的技术物理所、应用化学所、电子学所、数学力学所、自动化所、稀有金属所和生物物理研究室,1961年调整合并为理化研究所,1962年改名为华东物质研究所,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华东分院。1973年定名为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福建物质构造所现有职工396人,其中研究员28人,副研究员76人,中级科技人员118人。名誉所长卢嘉锡、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张乾二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物质构造所是首批被国家批准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并且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同时也是有权认定博士导师资格的单位。现有博士生导师10人,博士研究生15人,硕士研究生36人,博士后3人。 
福建物质构造所是以基础研究为主的研究机构。主要从事结构化学的基础研究,探讨新型化合物的晶体和分子结构及其与宏观性能(即化学性能、物理性能和生物活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重视研究其可能的潜在应用。以无机化学、金属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前沿领域的金属簇化学及新技术晶体材料为主攻方向,进行系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同时适当开展生物大分子(包括金属酶)的晶体结构和分子结构研究,紧密结合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新技术晶体材料、催化剂、金属腐蚀与防护的应用与发展的研究。在科研方法上,重视实验与理论、化学与物理、结构与性能、静态与动态、基础与应用的“五重”双结合,形成综合研究优势。 
福建物质构造所是我国主要的结构化学综合研究机构之一,设有结构化学研究室、晶体材料研究室、应用化学研究室及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室(即厦门二部)。并建有中国科学院第一批对国内外开放的研究室-福州结构化学开放实验室(1994年通过国家验收晋升为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993年首批被国家授予自营进出口权的福建晶体技术开发公司(简称福晶公司),是福建物构所全资创办的企业。 
福建物质构造所共有设备2880台,总价值3545万元,5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有13台,其中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3台X射线四衍射仪,1台X射线面探测仪,1台PPMS物理性能测试系统,1台500兆超导核磁共振仪和红外喇曼谱仪及计算机工作站等,是目前国内结构测试手段比较完善的单位。 
1997年福建物质构造所通过清理课题和加强课题管理,积极鼓励科技人员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发挥学科优势,多渠道争取课题,尤其是争取国家科技任务,取得较好效果,提高整体实力。1997年在研的项目共计14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攀登计划”项目、“863”项目、中科院重大、重点项目共18项。1997年下半年先后又争取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国家“863”项目,中科院重大、重点项目等11项,全面超额完成科研任务。其中“八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过渡金属原子簇化学”于1997年5月6日组织结题验收,该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68篇,其中发表在国际期刊88篇,被SCI收录论文83篇。专家门认为,“项目全面高质量地完成,并形成自己的特点和影响,对原子簇化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某些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专家们最后综合评价为特优。 
1997年福建物质构造所共有3项科技成果奖:“钼(钨)-铜(银)-硫三元簇合物系的合成与结构化学”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多波长光参量激光器”获中科院发明奖一等奖(与北京物理所合作),“近海石油平台阴极保护监测系统”获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与南海所合作)。专利授权2项,专利申请受理12项,其中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1997年全所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5篇,其中国外期刊77篇。根据国家科委科技信息研究所最新统计,1996年福建物构所科技论文被SCI收录45篇,居全国科研机构第十三位,论文被引用数97篇173次,居全国科研机构第8位,继续保持了科技论文被SCI收录和引用居全国科研机构前列的地位。
 

已发布的成果:

推荐院校:

合作单位

主办:湖州迈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协办:德清县科学技术局 版权所有:湖州迈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德清县科学技术局

地址:浙江省德清县武康镇中兴北路1088号7号楼4楼 浙ICP备180444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