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名称: | 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 | 级别: | 国家级 |
地 址: | 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北二条1号 | 邮 编: | 100080 |
联系人: | 谢裕生 | 电 话: | 010-62554241 |
传 真: | 010-62561822 | E-mail: | office@home.icm.ac.cn |
网 址: | http://www.icm.ac.cn/ | ||
单位简介: | |||
化工冶金研究所在我国著名冶金学家叶渚沛先生的倡导下,于1958年10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是一个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开发为一体的研究所。 化工冶金所建所初期的研究方向、任务是应用化学工程的原理和技术来强化现有冶金过程和发展新的冶炼方法,开发新型冶金设备。针对攀枝花、包头、金川等大矿及我国特殊丰产元素资源的综合利用做了大量开拓性的研究工作,在科学理论和实践中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高炉过程中的三高理论、氧气转炉炼钢的应用和推广等是那个时期化冶所做出的享誉国内外的一批重大成果。 为了适应学科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需求,1992年化工冶金所的学科方向由化工冶金调整为工程化学。最近几年,尤其是1997年在分类定位改革的进程中,研究所根据自身实力,从实际出发,审定发展方向,选择优势领域,调整学科布局,进一步明确了研究所的战略定位和一主一源的发展模式:以工程化学高新技术研究和发展为主,以应用基础研究为源泉。多相反应与分离技术及放大是化冶所的优势所在。主要研究多相反应与分离过程中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重点解决生化、材料、能源、资源、环保等领域中的共性,关键性问题,开发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使之工程化、工业化、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1997年底化工冶金所在编职工375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研究员41人、副研究员88人,博士学位研究生指导老师8人,硕士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40人。现有在学博士生77人,硕士生62人,另有博士后6人。 为了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后勤服务社会化,化冶所设有:北京中柯化工冶金新技术公司、北京伯美特生化材料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北京金辛合科贸有限公司和三诚科技服务中心。 在调整研究所学科方向的基础上,化工冶金所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和结构,调整1997年改革的力度和深度进一步加大:把13个研究按学科调整为五个研究部后,根据资产重组,优化配置的原则,近几年进口了包括色质联用仪,傅里叶变换光谱仪等。共240多万美元的食品和设备,装备了重点实验室,强化了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两个院开放室及分离科学与工程青年室;课题组由94个缩减为52个,逐步克服了课题分散、人员分散的善,并实行分类管理,全额核算,资金使用效益和研究所调控能力加强;完善支撑体系,成立了“三诚科技服务中心”,后勤服务社会化,并分流了近70人,减轻了所的压力;推出了若干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改革措施,着眼培养跨世纪人才,对年轻人实行政策倾斜,住房分配单列,其分配比例逐年加大,职称评聘比例单例并向年轻人倾斜;加强了对各类人员的业绩考核,调整了工资分配结构,按需设岗、择优聘任、加强激励、鼓励竞争。 这些深化改革的措施调动了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取得显著成效。 化工冶金所还与十几个国家的学术界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并多次负责组织和参与组织在中国召开的较大规模的国际会议。由化冶所与兄弟单位承办的“97中国青年学者生物技术前沿学术讨论会”和“第四届亚太地区生化工程会议”,交流了学术,增进了友谊,起到了凝聚国内外同行专家的桥梁作用。 |
|||
已发布的成果: | |||
无 | |||
推荐院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