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名称: |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 级别: | 国家级 |
地 址: | 北京海淀区中关村路17号 | 邮 编: | 100080 |
联系人: | 林仲茂 | 电 话: | 010-62644116 |
传 真: | 010-62553898 | E-mail: | |
网 址: | http://未填 | ||
单位简介: | |||
声学研究所成立于1964年7月,现有职工697人,其中科技人员549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研究员57人,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168人,中级科技人员204人。另有在学博士研究生43人,硕士研究生84人,在站博士后10人。 声学所具有声学专业博士、硕士学位和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硕士的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声学所建所初期设有水声学、空气声学、超声学三个学科方向。以后逐步发展为有近20个分支学科的门类齐全互相呼应又有重点的学科网。 1997年,声学所完成了跨世纪的领导班子换届工作,领导班子的年龄从上届平均56岁降至平均48岁。在中科院整体定位的要求下,声学所的领导集体根据自身优势和社会需求,继续坚持声场信息和数字信号处理两个研究方向,把自己的发展目标确定为:在声场声信息和数字信号处理研究领域建设以基础性研究为先导,以高技术研究和发展为主体的国家队。既研究和解决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提出的具有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和综合性的声学和数字信号处理理论与工程,问题又在国际学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过去的一年,声学所争取和承担了国家攻关项目2项;中科院重点项目4项;军工项目21项;“863”高技术项目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2项;国防预研基金项目13项。其中,军工“208”项目获海试成功,性能达到国际水平。 声学所1997年上报申请科技成果11项。其中基础、应用基础研究成果3项;应用研究7项;分别是“SANCS-TP自适应干扰抵消系统”和“CR-01 6000M无缆水下机器人”(声学所负责声纳系统)。“声表面波信道滤波器组件”获中科院发明奖。此外,还获得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将3项。 1997年全国VCD市场中,声学所DSP工程中心提供技术支持的占1/3份额。此外,还推出数字电视机项盒、DVD碟机、Cable-Modem及网络交换器、高性能路由器等产品。面向市场,声学所在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活动中又取得新进展,声学所开发的“声吹灰”专利技术被国家科委列入“九五”重点推广计划。 1997年新任所长李启虎院士提出加紧培养跨世纪年轻科技人才和依法治所的主张,合并处室,压缩了职能机构。研究室等处级领导班子进一步年轻化。增设了资产处,加强了对全所资源的监管和规划,在利用市场规则调整资源配置上向前迈进了一步。 1997年声学所科研事业总经费收入3933.3万元。其中科学事业费726.6万元。科技专项费、科学基金及横向技术性收入(包括所属企业)、生产经营收入等总和为中科院拨科学事业费的4.4倍。 在1996年中美联合远黄海考察的基础上,1997年4月声学所作为东道主,又和美国成功地举办了第一届“国际浅海声学会议”。国际上该领域内的著名科学家几乎都到会,促进了我国与国际间的合作交流,同时也再次显示了声学所在浅海声场研究方面的国际前沿地位。之后,李启虎所长又率团赴美参加了进一步开拓浅海声学合作的研讨会。计划在1999年举行中美及东亚多个国家的联合海上试验。此外,在语言声学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方面,声学所与美国一些大公司开展了交流与合作;与俄罗斯的海洋声学的合作研究及设备引进工作进展顺利。 实验室 12个研究室、一个数字信号处理工程研究中心、一个声场声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东海(上海)、北海(青岛)、南海(海口)三个研究站以及新安江、榆林试验场。重要的科研设施有音频声学实验室、水声测量实验室、高声强实验室、中科院重点投资建立的非线性声学实验室和声表面波实验室、中科院“百人计划”投资建立的交互信息实验室。还有两艘水声实验船。 研究方向 声学研究所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声场声信息研究和数字信号处理研究,覆盖的主要领域包括:水声物理与海洋声学,水声技术与水声信号处理,语言声学与语音数字信号处理,声学微传感与探测技术,噪声控制与音频声学,超声物理与超声电子学,数字音频视频技术,数字系统集成技术,宽带多媒体通讯技术以及非线性声学等。 |
|||
已发布的成果: | |||
项目名称 | 行业 | 发布时间 | |
数字报警器 | 新材料 | 2016-10-11 | |
数字报警器 | 2016-10-11 | ||
推荐院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