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名称: |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 级别: | 国家级 |
地 址: | 成都人民南路四段九号 | 邮 编: | 610041 |
联系人: | 钟祥浩 | 电 话: | 028-5228816 5214188 |
传 真: | 028-5222258 5214188 | E-mail: | sdb@ntr.cdb.ac.cn |
网 址: | http:// | ||
单位简介: | |||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简称成都山地所)创建于1966年5月。前身是中国科学院西南地理分所,1971年属四川省,更名为四川省地理研究所;1978年重归中国科学院,命名为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1987年为突出山地研究特色,改名为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1989年实行中国科学院与水利部双重领导,并采用现名。全所现有在职职工323人,其中科技人员236人,研究员(含正研级高级工程师)30人,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65人,中级科技人员103人。设有自然地理学和土壤学2个硕士点,目前在读硕士生12人。另有博士后2人。 成都山地所是以山地灾害(泥石流、滑坡、土壤侵蚀等)和山地环境应用基础为主,并大力加强山区发展和“3S”应用开发研究的综合性研究机构。经过30多年的工作,已在山地灾害与山地环境研究方面形成了独有的学科特色,特别在山地灾害与防治、山地环境退化、环境评价与山地生态建设、山地可持续发展及遥感、地图与GIS应用开发等方面具有较强优势。按其主要研究领域下设有泥石流 、滑坡、生态环境、遥感与地图、国土开发、土壤、水土保持7个研究室,并建立有7个野外台站:云南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试验站、盐亭紫色土农业生态观测试验站以及金龙山滑坡观测试验站、九寨沟自然景观生态观测站、云南元谋干热河谷水土保持生态试验站、三峡生态环境站。其中贡嘎山站、盐亭站列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站。其中贡嘎山站、盐亭站列入中国科学院生态网络台站。此外,设有泥石流和滑坡2个模拟实验室,GIS(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应用)中心,山地灾害防治设计中心。 成都山地所1997年承担科研项目106项,其中“九五”攻关项目2项,院重点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院专项基金项目15项,长办及其他基金30项,国际合作项目5项,承担地方科研开发项目及各类横向项目41项。 成都山地所1997年已完成科研成果和技术成果10项,其中科研成果8项,职务发明专项2项。《贡嘎山高山生态环境研究》和《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环境保护及系图研究》2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全所出版专著3部、论文集2部,发表论文109篇,国内95篇,国际14篇。1997年全所在争取多渠道改善、更新野外台站和研究的科研设备有较大进展。已获得泥石流、滑坡信息系统成套设备、农业和生态系统观测试验技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野外站观测仪器和野外车辆装备总值达80多万元。全所当年进所科研经费691万元,达历史最高水平,科技人员年入均经费达5.2万元。 1997年成都山地所继续与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开展合作,争取到“山地危险工程综合培训”项目的经费104万元。同时与德国、瑞士、英国等国家进行重大的科技合作。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今年邀请接待来自日本、瑞士、意大利、印度、巴基斯坦、缅甸、尼泊尔等8个国家40人次来成都山地所进行学术交流合作研究和项目培训。先后有11人次派往法国、英国、澳大利亚、希腊、尼泊尔及我国台湾等7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合作与交流。 成都山地所1997年认真贯彻国家科委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结构性调整,人才分流转换机制的精神,按照科学院有关“分类定位”的部署,组织全所干部、群众就成都山地所的定位问题进行了反复讨论,进一步明确了成都山地所研究方向、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和重点发展的优势领域。成都山地所战略定位是建成山地灾害和山地环境研究为重点,并大力加强山区发展和“3S”应用开发研究的国际一流水平的山地科学研究基地。 成都山地所重视选拔、培养青年学术带头人和业务骨干工作,吸引和稳定青年科技人员,从工作条件、科研经费及个人生活等方面为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提供良好的条件。为科技人员出好成果,高水平论文制定了一系列激励保障措施。今年启动了新进所人员聘用合同制,成立了人才交流中心,加强人才流动,促进人才成长。 成都山地所是四川省地理学会的挂靠单位。 |
|||
已发布的成果: | |||
无 | |||
推荐院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