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名称: | 安徽理工大学 | 级别: | 省级 |
地 址: | 安徽 | 邮 编: | 230039 |
联系人: | 盛老师李老师 | 电 话: | 0554-6668164 |
传 真: | 0554-6668712 | E-mail: | 未填 |
网 址: | http://未填 | ||
单位简介: | |||
安徽理工大学座落于淮河之滨的"能源城"--安徽省淮南市,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江淮大地上,是安徽省及周边地区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学校分三个校区,占地1300余亩,各类校舍建筑面积40多万平方米。校园环境优雅,绿树掩映,芳草如茵,为省级"花园式学校"。 学校始建于1945年,其前身是安徽省立高级工业职业专科学校,是当时安徽省仅有的两所高等院校之一。1955年4月更名为合肥矿业学院,同年迁至合肥,1958年8月更名为合肥工业大学。1971年11月,合肥工业大学地质系、采矿系成建制迁至淮南,成立淮南煤炭学院,随迁的有基础课部、机械系、电气系等系部的部分教师。1981年8月更名为淮南矿业学院。1993年1月原华东煤炭医学专科学校并入,1997年3月更名为淮南工业学院。1998年8月,由于国务院机构调整,学校由原煤炭部管理改为安徽省管理。2000年8月,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决定,原化工部重点中专--淮南化学工程学校并入,2002年2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安徽理工大学。 经过57年栉风沐雨的发展历程,学校已成为一所工、理、医、管、文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并被安徽省列为"十五"期间重点建设的5所大学之一。 学校设有资源与环境工程系、资源开发与管理工程系、土木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电气工程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化学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医学院、外语系、数理系、经济管理与社会科学系、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14个院、系,科研机构(研究所、中心)20多个。 学校是1981年国务院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现各类在校生13000余人,其中本科生9120人,硕士生400人;设置本科专业32个,拥有硕士点15个,具有在职人员以毕业生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安徽省属高校中唯一具有国家工程硕士授予权的单位,是安徽省唯一一所含有医学学科的多科性高等院校。 学校在职教职工1950人,其中专任教师近1000人,教授、副教授和其他高级职称人员400余人,多数中青年教师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拥有一批国家、省部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跨世纪学术带头人、省级学科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1人。同时,学校还聘请了十几个国家高校的专家、学者和国内"两院"院士、著名专家40多人担任兼职教授。 学校坚持"以本科生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大力开展科学研究"的办学方略,固守"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按照"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积极实施素质教育,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着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级专门人才。截至2001年,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了6万多名毕业生。1999年以来,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连续居省属高校前列,是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近两年,学校完成国家、省部级教学研究立项 35项,获国家、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5项;完成和承担国家、省部级"十五"重点科技攻关等纵向项目240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科技进步特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62项;建成省级重点学科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 学校办学条件较好,基础设施现代化程度较高。功能齐全的图书馆藏书90多万册,中、外文期刊2000余种,建成使用电子读物阅览室,开通了万方和同方数据库镜象站点等;现代化的科技综合楼、教学大楼、实验中心大楼及标准化学生公寓、食堂,为师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学校拥有多功能CAI中心、CAD中心、EDA实验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教学实验设施,并与校园网共同构筑了网络化数字化的教学科研管理平台;编辑出版《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人文社会科学版),《安徽理工大学矿业科学技术》等学术刊物。 学校广泛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波兰等十几个国家高校、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每年双方互派教师进行教学科研合作;与澳大利亚、新加坡有关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外合作办学;同时与国内上百个国家大型企业和科研机构保持合作关系;长期实施名人讲座制度,每年邀请几十位国内外院士、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访问、讲学,校园学术氛围浓厚。 展望新世纪,面对高等教育发展大众化、国际化和多样化等趋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学校师生员工将继续弘扬"博学、严谨、求实、创新"的校园精神,并以新的姿态、新的理念和新的举措,积极推进学校各项改革,保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实现综合实力新的跨越,力争通过"十五"期间的努力,把学校建成一所国内同类院校中有较大影响、特色和优势明显的省属重点大学。 |
|||
已发布的成果: | |||
无 | |||
推荐院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