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名称: | 青岛大学 | 级别: | 国家级 |
地 址: | 山东省青岛市宁夏路308号 | 邮 编: | |
联系人: | 徐建培 | 电 话: | 0532-5895830 |
传 真: | 0532-5895830 | E-mail: | xiaozhang@qdu.edu.cn |
网 址: | http://www.qdu.edu.cn | ||
单位简介: | |||
青岛大学是于1993年由山东省政府决定,经原国家教委批准,驻青的原青岛大学、山东纺织工学院、青岛医学院、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四所高校合并组建成的一所新型的综合性大学. 青岛大学现有18个学院:文学院、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法学院、理工学院、医学院、纺织服装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电气及自动化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国际商学院、国际金融学院、旅游学院、师范学院、国际交流学院、成人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霍尔姆斯学院。共有33个系,4个教学中心(部),51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史、法、经、管、理、工、医、教育等各学科。学校现有博士、硕士学位点42个,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14个。在校全日制学生22,000人,其中研究生620人,另有外国留学生近450人,成人教育7,000余人。在全校1,360余名专任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外聘中科院院士2人,教授236人,副教授670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100人。学校占地面积14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拥有山东省建筑面积最大的图书馆,藏书150多万册,各类期刊4,700多种,设有多媒体阅览室和与北京图书馆直接连机的激光检索系统,校区教学科研网(CERNET)与国际互联网(INTERNET)互联。 青岛大学合校八年来,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不断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失时机地推进院系及学科专业调整,逐步形成了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和交叉学科相互促进的学科体系 。 国际教育合作与对外学术交流进一步扩展,学校在国内外的影响明显扩大。先后与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以色列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所高校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与40所学校签定了合作协议。设有HSK考点。在外语、文史、经济、管理等科类中,每年有通过校际合作选派优秀学生到国外进行学习和实习的项目。同时,学校积极探索国际合作办学之路,先后与德国、澳大利亚、韩国、法国等国的政府和高校合作创办了德语系、霍尔姆斯学院、韩语系和法语系。八年来共培养留学生2000多人。2001年在校留学生近450人,成为全省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学校。学校十分注重举办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2000年成功举办了中德学术研讨会,2001年4月,我们举办了海峡两岸高等教育办学理念研讨会,在高等教育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宗旨,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想政府所想,急企业所急,紧扣青岛市的发展脉搏,优先发展城市所急需的学科;对重点项目和重点课题,积极整合学校的科研力量,开展联合攻关。几年来,已与海尔、海信、澳柯玛、颐中、青啤及美国微软中国公司等国内外著名企业集团建立了研究项目、技术开发、管理战略等方面的合作,成立了青大海信信息工程学院、青岛颐中博士经济研究中心等产学研合作机构。同时积极推进技术成果转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聚合物型阻燃剂合成及共混阻燃涤纶”项目已进行转化,一条年产500吨的生产线已投入使用。“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大型发电机组的非线性控制研究及锅炉辅机关键设备开发”去年在中科院通过专家委员会验收。专家认为,其成果属国内外首创,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有很高、很广的实用价值,国家科技部已正式立项投资1000万元推广该项技术成果,目前这一项目已与平度电厂进行了实质性技术合作。尤其是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自动控制专家张嗣瀛教授开创的“复杂控制系统对称性和相似结构与控制规律研究”为代表的跨学科研究已经形成。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秉聪教授的“畸变模型理论”及“软件包地面行走机械及其仿生新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两位院士的带领下,不仅建立了合理的学术梯队,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正在积极寻求合作途径。同时,学校发挥智能优势,为青岛市政府的重大决策提供建议和咨询。学校有一批掌握学术前沿的专家、学者被市政府有关部门聘为高级顾问,他们及时提供科研成果,为决策提供依据。在去年青岛市关于组建“五个中心(金融中心、经贸中心、信息中心、高新技术中心、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的论证中,我校的专家在课题组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圆满完成了任务。 |
|||
已发布的成果: | |||
无 | |||
推荐院校: | |||
青岛大学理工学院 | |||
青岛大学国际商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