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名称: | 重庆医科大学 | 级别: | 国家级 |
地 址: | 重庆市渝中区医学院路1号 | 邮 编: | 400016 |
联系人: | 校办 | 电 话: | 023-68811539 |
传 真: | 023-68812985 | E-mail: | xiaoban@mail.cqums.edu.cn |
网 址: | http://www.cqums.edu.cn | ||
单位简介: | |||
重庆医科大学原名重庆医学院,成立于1956年,由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医学院)分迁来渝组建而成。1985年更为现名。曾隶属于卫生部、四川省人民政府,现隶属于重庆市人民政府。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重庆医科大学已成为一所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人才培养体系,有国家、地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研究所(室)等科研基地的地方重点大学,逐渐形成了"严谨、求实、勤奋、进取"的优良传统。 学校占地面积4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医疗设备总值一亿七千万元,藏书50余万册。有基础医学院、临床学院、第二临床学院、儿科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等6个学院和14个系(部)、1所卫生学校、1所夜大学。设置专业有临床医学、儿科医学专业方向、医学检验、预防医学、药学、计划生育医学专业方向、口腔医学、医学影像、麻醉、高级护理、卫生事业管理、医学实验技术工程、中西医结合、妇幼卫生专业等18个;有附属综合医院2所,儿童医院1所,均为三级甲等医院。共有病床2160张,年门诊量150余万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5万余人次。非直管附属医院2所,教学及实习医院13所,共有病床5270张。 在校学生8923人,其中博士生141人,硕士生404人,研究生课程进修班157人;七年制学生126人;本专科学生近4000人;成教、高职学生4000余人。在职的4374名教职工中,有教授、主任医师等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80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等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61人;讲师、主治医师等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358人。有100余名专家教授分别担任多种统编教材的主编以及国家、省、市各级学术团体的主要负责人;有98名专家、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有3位教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学校先后承担了国家"六五"至"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新药基金项目、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项目等高层次科技项目,同时还承担国际合作项目的研究。每年执行各级科研项目30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600余篇,2001年公布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1999年国内发表论文全国高校排序我校列第72位。学校公开出版有《重庆医科大学学报》、《中华肝脏病杂志》、《临床超声医学杂志》、《儿科药学杂志》均纳入国家学术期刊检索系统,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自1978年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发明奖及部、委、省等各级科技成果奖40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等各类专利20多项。我校研制的聚焦超声肿瘤治疗设备(超声聚焦刀)属世界首创,2001年3月在全国科技奖励大会上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是我国第一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医疗仪器,临床效果显著,已实施产业化,多家新闻媒体给予了大量报道,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共选派500余人次赴美、英、加、日、俄、法、德、澳、荷兰、瑞士等国家及香港地区进修、留学参加学术交流;邀请了208批434人次的外国专家教授来校讲学访问;聘请了33位来自美、日、法及香港地区的医学专家为我校名誉教授。先后有32名来自美、加、澳等国的语言专家为我校外语教师。 |
|||
已发布的成果: | |||
无 | |||
推荐院校: | |||
重庆医科大学骨(伤)科研究室 | |||
重庆医科大学人工肝研究室 | |||
重庆医科大学计划生育研究室 | |||
重庆医科大学应用解剖研究室 | |||
重庆医科大学生化药理研究室 | |||
重庆医科大学肿瘤病理生理研究室 | |||
重庆医科大学人工细胞研究室 | |||
重庆医科大学免疫研究室 | |||
重庆医科大学药物化学与生物材料研究室 | |||
重庆医科大学器官移植研究室 | |||
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内科研究室 | |||
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围产医学研究室 | |||
重庆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室 | |||
重庆医科大学血管外科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