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名称: |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 级别: | 国家级 |
地 址: | 济南市工业北路202号 | 邮 编: | 250100 |
联系人: | 张树秋 | 电 话: | 8960343 |
传 真: | 8962303 | E-mail: | |
网 址: | http://www.infobase.gov.cn | ||
单位简介: | |||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是目前国内规模较大、力量较强、学科较为齐全、贡献和效益较为突出的省级农科院之一。现有研究、试验、开发单位21个,其中驻济单位17个、济外单位4个;现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及省部级执法检测机构6个,另建有3个试验站和3处分院;现有在职职工1850人,其中科技人员1030人。在科技人员中,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320人、中级技术职务的420人,拥有硕士以上学位的9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80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9人,省级专业技术拨尖人才26人。全院土地面积430公顷,实验室面积3万平方米,保存各种作物品种资源1.5万份,藏书15万册,拥有大型科研仪器设施100台件。 1997年8月吴官正书记到农科院视察工作 省农科院的主要职责是开展农业应用基础研究和开发研究,承担国家及省的农业科研任务,不断研究新品种、新技术,通过示范、开发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提高全省农业科技水平,并为省委、省政府发展农业生产发挥科技参谋作用。 经过几代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和几十年的科研实践和积累,省农科院形成了具有本院特色的科研优势,主要是:农作物、果树、蔬菜、畜禽、蚕桑育种及高产栽培与饲养技术研究,原子能农业应用,无特定病鸡的研究与维持,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等。建院以来,全院共取得各类科研成果920多项, 其中获得国家级奖励成果36项、省部级奖励成果310多项。 在“八五”全国独立农业科研机构综合实力评估中,我院有5个研究所进入科研、开发综合实力全国百强,有1个研究所进入全国开发十强。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八五”以来,省农科院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在科研工作取得重大成果的同时,以科研中试基地建设为依托,积极参与全省的科技兴农大业,努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创造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八五”以来,省农科院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在科研工作取得重大成果的同时,以科研中试基地建设为依托,积极参与全省的科技兴农大业,努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创造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全院共建立各类成果示范开发和良种繁育基地170多处,年示范开发面积2000 多万亩,年创社会经济效益20多亿元,列全国省级农科院之首。1997年院里又提出实施成果示范开发“3450”工程, 进一步加大了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力度, 围绕济南16、17号小麦,鲁单50玉米,“两薯”脱毒技术开发等重大科研成果的试验示范,已建成万亩以上的高标准示范基地20多处,使该院科研工作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的结合更加紧密。 生物工程中心、生命科学中心两个研究机构,承担着国家和省的重大农业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1998年胚胎牛研究开发创全国四个第一。生物工程中心先后被农业部、省科委确定为动植物遗传改良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生命科学研究中心是目前全省重要的农业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基地。 该院还承担了国家核桃、板栗资源圃、农业部脱毒繁育基地马铃薯及棉花、大豆原种繁育基地,初步建成了电子阅览室、计算机信息网络等。 新建7栋专家楼,1998年上半年240户专家喜迁新居,700多户职工调整了住房,大部分职工住房条件都相应地得到了改善,驻济职工宿舍楼全部安装了暖气和管道煤气。 省农科院始终把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以培养学科带头人和科技骨干为重点,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培养与引进力度,使一批能够担当重任的优秀科技人才特别是中青年科技人才先后脱颖而出,成为科研、管理、经营等各类岗位上的工作骨干。自1993年以来,院所每年挤出30万元作为人才培养专项经费,利用国内、国际两条途径,选派一批中青年科技骨干在职攻读学位和开展合作研究,使他们在对内对外的科技交流与合作中,提高学历层次和专业素质。同时,除利用科研基金支持青年科技人员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外,规定其他重大课题必须由中青年科技人员担任主持人或第二主持人,以培养其科研组织能力和学科带头意识,并在技术职务评聘和行政职务晋升中向中青年科技人中倾斜,赋于其更加重要的技术责任和工作任务,从而建立了良好的人才激励政策。 |
|||
已发布的成果: | |||
无 | |||
推荐院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