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100“蓄势待飞”
发布时间:2021年01月29日 来源:
他们是一群研发制造飞机的工程师,来到德清已经两三年;他们有一个共同目标,就是研发设计制造国内首款新一代专用教练机——AG100。千百个日夜来,他们实现了AG100的完美首飞,也完成了几十项的验证试验,一直心无旁骛地朝着既定目标继续前行。
“2021年,我们取得AG100型号合格证的目标不变。”近日,与美国团队开完视频会研究下一步工作,又忙着与客户洽谈介绍AG100的新进展,忙碌中的浙江中航通飞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雁北坚定表示。
飞机取得型号合格证,就意味着可以卖了。无疑,2021年对中航通飞而言,是发展的最关键之年;对德清而言,带着“德清制造”logo的首款飞机正式上市,更能带动通航制造产业实现全新“起飞”。
正因如此,中航通飞的工程师加班加点成了常态。德清地理信息小镇的办公大楼,通航智造小镇的制造工厂,常常灯火通明。且不论飞机的研制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工程,涉及从设计、制造到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而就AG100项目来说,复杂程度更是称得上罕见。
“我们设计和工艺是结合起来做的,而且中美两个机型同步进行,中美两个研发体系交叉进行,试验经常是到后半夜2点甚至到凌晨5点。”中航通飞工程研发部副部长陆入成直言,AG100的研发设计和工艺制造是由同一班人马来完成,在此之前,所有工程师都从来没有如此开展过飞机研发工作。与此同时,中航通飞也希望借助AG100的研发制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推动国内航空制造产业水平的提升。
确实,2017年中航通飞浙江研究院落户德清之初,仅有11名工程师。即使到目前,国内整个团队的工程师也不过五十多人。综合管理部部长谢恺介绍,相比其他飞机项目,AG100飞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指标国内一流,但研发团队组织创新精简配置,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这个项目启动的时候,因为团队比较年轻,我们就尝试着改变传统模式。”李雁北表示。因为人员很少,工程师们承担工作量是巨大的:不仅要研发设计,还要从事工艺生产、外形试制,甚至对接供应商;不仅要克服十几个小时的时差,昼夜连轴开展试验,还要解决不同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
特别是2020年的疫情,给AG100中美两个团队更是带来巨大的影响。当时,美国疫情加剧严重,团队每周都有人感染新冠肺炎,对原材料采购、研发试验等工作开展带来极大困难。
“不管中国还是美国团队,都非常肯干吃苦,遇到问题、处理问题,最终研发没有滞后。”李雁北说,因为试验,一位年轻的研发工程师在办公室待了整整三天,正是这样的拼搏精神化解了一个个困难。三年多来的磨炼,尤其经过疫情的考验,中航通飞德清团队得到了巨大的成长和发展。
因为认同,所以相信,更要拼搏。“大家从全国各地来到德清,就是相信精细打磨出来的AG100会有一个很好的市场,更能代表中国的飞机研制新水平。”谈及选择,陆入成同样坚定。
事实上,市场的不断增长,证明了AG100项目是正确的。“国内每年初级教练机市场需求在非常稳定地往上涨,从原来的五、六十,现在稳定到八十,很快可能就涨到每年一百架飞机的需求。”李雁北表示,国内有近4000架通用飞机,其中有近70%都是教练机,市场空间是巨大的。这也在鞭策他们,加速AG100的研制,让它早日进入市场。
“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目标一块走,这个就是最好的开始。”从一张设计图到目前进入启动取证阶段,三年多来AG100的全产业链自主研发工作在德清不断推进。尽管2021年的任务依然艰巨,但李雁北说,既然投身这一行,既然国家有需要,就要把这行干好。把AG100研制好,成功推向市场,这就是他们的责任。
↘记者手记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从一张AG100的设计图纸到一架真正的飞机,中航通飞的工程师们只用了2年多的时间。但是,飞机研发制造从来都是一个门槛高、难度大的工作。更何况人员少的情况下,中美两个团队还要同时推进,一步步完成阶段性任务,正是因为他们有目标、有梦想,并能为之执着奋斗、开拓创新,所以一路克服了重重困难和挑战。有这样的精神凝聚力量,AG100逐梦蓝天不会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