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
所在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科技资讯 >> 县内

地信技术开启良渚考古新视野

发布时间:2019年08月08日    来源:

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文化,已具备了早期的国家形态。而在良渚古城的轮廓和功能慢慢呈现在世人面前的过程中,其实地理信息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近十年来,在良渚考古中使用的地理信息设备及相关技术服务,就是由德清地信小镇中的浙江南方测绘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
  日前,在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中心,记者采访到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领队、科技考古室副主任王宁远——良渚考古队中采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助推考古的“第一人”。
  在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中心的数字考古中心,挂着一张小小的黄色DEM(数字高程模型)截图。就是这张DEM图,让王宁远得到了惊人的新发现,并在之后的验证发掘中发现了良渚古城的外郭城。
  “这张图就标志着我们良渚考古开始使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手段进行系统的研究。”2009年,王宁远在成都参加一个中外合作考古项目,当时还有一个简单的地理信息技术培训班。在培训后,他就用之前测绘的1:500线画图在GIS软件中制作了良渚古城的DEM。
  “这张图上就发现了古城城墙外还有一个框子,我们认为这肯定是人工的。”回想当时的发现,王宁远依然兴奋。他说,从成都回来之后的第二年,也就是2010年,良渚考古队就根据模型进行发掘,并验证确定了发现的就是外郭城。其实在前几年,他们已经发现了外郭上的卞家山,但并没有想到是一个整体,还只认为那是一个单独的遗址点。
  地信技术开启了考古的全新视野。自此,良渚考古队就开始运用地信技术对古城及郊区做了更大范围的测绘。“之后我们就在古城及郊区数百平方公里范围内建起了考古测量控制网,这也是目前考古界最大的考古控制网。”王宁远介绍,此后在良渚遗址考古中,GIS和遥感等新技术手段就成了他们考古的一个规定流程,在调查发掘之前,他们都会通过地理信息技术先做分析,然后才开始传统的勘探、踏查。
  之后,通过遥感技术,良渚考古队还发现了低坝系统、古城水门与塘山长堤的细部结构。作为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的主要发现人,2011年,王宁远就是在一张1969年的卫星遥感地图上看到了一条水坝遗址,那就是鲤鱼山坝体,并据此发现了低坝区,揭示出水利系统的整体结构。
  这些发现,正是源于王宁远将地理信息技术等手段创新应用在了考古中。“地理信息技术可以找到很多有价值的线索,在时间上、经济上、效率上都对我们考古产生了很好的影响。”王宁远2000年进入良渚考古队,他说,现代地信技术在良渚考古中被应用才只有十年左右时间。但是通过地信技术,让他们不断扩大了视野,让良渚考古一步步深入,从一个遗址点扩大到了遗址群,再扩大到了都邑考古,最后跨越到古国的考古。
  渐渐地,良渚考古队中,全站仪、无人机、CORS系统等地理信息测绘仪器、技术,就成了他们考古中不可少的工具,也为良渚考古数字化打下了基础。
  “考古要善于借力,现在的考古学其实不仅仅是考古学家的考古学,需要各个学科在这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上发挥作用。”王宁远直言,考古学和自然科学有着非常天然、密切的关系,更多科学技术在考古中运用,能帮助他们将古代社会研究得更加清楚,让我们对五千年文明有更加真实、生动的认识。“我相信,建起一个完善的地理信息系统,能对日后的考古带来非常正向的影响。”
  其实对德清而言,与良渚文化的联系,当然不仅是如今的地理信息技术。作为去年的考古新发现,位于雷甸的中初鸣良渚文化玉器加工作坊群遗址,正是良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德清五千年文明的力证。
  王宁远介绍,良渚古城是一个体系,它有城区,也有近郊、远郊,位于古城东北面的中初鸣遗址,就是古城郊区的一部分。“中初鸣遗址实际上是良渚古城外围的一个郊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域,我们要了解良渚文化,了解良渚古城,不仅要研究王侯将相,也要研究黎民百姓,研究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介绍,中初鸣遗址主要是从事几种普通玉器加工的作坊群,这也充分证明了良渚社会有了细致、专业的分工,是玉器加工和手工业中非常重要的类型。同时,作为玉器加工作坊群,这里能进一步探索良渚玉料来源、玉器制作、流通等模式。“所以我们希望通过未来的研究和保护,把中初鸣遗址研究好、保护好。”

合作单位

主办:湖州迈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协办:德清县科学技术局 版权所有:湖州迈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德清县科学技术局

地址:浙江省德清县武康镇中兴北路1088号7号楼4楼 浙ICP备180444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