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响全国拆除缫丝机第一锤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17日 来源:
要调整产业结构,必须大胆舍弃。 1998年3月,全国缫丝压锭拆机第一锤在德清县钟管第一丝厂响起,顷刻间, 6000多台缫丝机变成了一堆废铜烂铁,被运到铸钢厂回炉。一场丝绸产业的结构调整战役就此打响,并推动了全省乃至全国丝绸产业的转型升级——
事件回顾
11月19日至21日,全球地理信息领域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盛会——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在德清县举行。
“选择德清,是因为德清在这个领域做得比较突出。”联合国副秘书长刘振民说。目前,一条产值百亿,涵盖芯片研发、制造、数据生产、产品开发、软件研制和信息服务的完整地理信息产业链已在德清初具规模。
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德清切换发展模式还要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引领全国调结构的一锤子改革说起。
1997年,席卷亚洲、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爆发。为了尽快走出困境转危为机,一场全国性的大规模淘汰落后产能行动蓄势待发。
此时的德清,整顿缫丝工业正迫在眉睫。
1998年春节过后,德清县钟管镇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关停已经生产了12年的镇办钟管第一丝厂。
消息传出,各界哗然。要知道,丝绸业曾是德清人引以自豪的产业,“日产万件丝绸衣”“哪里有茧子,哪里就有德清人”,这样的话大家感觉还在耳边萦绕。时任钟管镇党委书记的赵来法回忆说:“顶着压力做出这个决定,需要足够勇气。”
资料数据显示, 1978年前,德清全县只有4家国营丝厂、 7家省定点乡镇丝厂。后来,遍地开花的小丝厂办起来了,到1997年,缫丝企业达到111家,缫丝机10876台,是德清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创汇大户。
而在工业经济发达的钟管,仅镇办缫丝企业最多的时候就4家,还有很多民营的。赵来法说:“当时大家一哄而上,超常规、跳跃式发展的同时,档次和质量却没有跟上,盲目地大办小丝厂,实际上为丝绸业发展埋下了危机,甚至为争夺原材料打起了‘茧丝战’。”
当时,德清县1万多台缫丝机中属淘汰的立缫丝机就有6000多台,数量之多在全省创下了纪录。时任浙江省副省长的叶荣宝说,要压缩浙江的缫丝机台,必须先解决德清的小丝厂,只有德清的问题解决了,全省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当断则断,钟管率先抉择。赵来法说:“钟管工业底子厚,上世纪90年代以‘升华’为代表的一批新型工业企业发展迅速,对传统纺织等低档次产业依赖度下降, 1993年我们就关停了一批砖瓦、印料企业,所以我们有条件、有经验。”
姚松琴是当时钟管第一丝厂厂长,如今她还清晰地记得, 1998年3月31日那天,在自家的缫丝机上砸下了第一锤。顷刻间,曾经为徳清创造无数财富的6000多台立缫丝机变成了一堆破铜烂铁。
这一锤,不仅砸出了德清人转型升级的决心,也砸响了全省乃至全国丝绸产业转型升级的序曲。当年4月10日的《人民日报》在对德清敲响压缩缫丝加工能力第一锤的分析中指出,丝绸业的矛盾集中反映在机制性、结构性、素质性上,低水平重复建设太多,造成了有限资金和宝贵资源的浪费,也削弱了丝绸行业整体竞争力。
随后,一场针对纺织、钢铁、煤炭等传统行业中落后产能的改革调整行动在全国全面展开。
新经济厚积南太湖赶超新动能
近日在中国绿色发展大会上发布的“2017年中国(湖州)绿色制造发展指数”显示,湖州绿色制造科技创新发展能力较为突出,污染减排效果明显,政策机制取得创新突破,制造业生态效益发展水平赶超经济效益,多项指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和德清缫丝业遭遇的“产业阵痛”一样, 20多年前,湖州经济同样面临重重困难。比如,作为工业领域两大支柱产业的纺织和建材,产业结构落后、技术含量低,在区域竞争中处于劣势。
困境之下,唯有转型。 20年来,湖州秉持改革的精神,努力通过升与转实现调整优化、淘汰落后。和德清敲响的缫丝压锭这一锤相类似,一个又一个自我突破、凤凰涅槃的创新之举,让湖州经济走上了绿色发展的新路。统计数据显示, 1978年全市工业增加值为2.78亿元,去年达到了1059.74亿元,40年间增加了151倍。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的重大举措。多年来,我市坚持多措并举,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市场等手段,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整治“低小散”和“脏乱差”,推进存量低效用地再利用,为产业转型升级腾出了发展空间。长兴县原有175家铅蓄电池企业,通过重组提升,最后留下了16家规模企业,而年产值从整治前的17.31亿元,提升至去年的246.32亿元。
这些年,湖州坚持以“两山”理念为引领,坚持走“绿色智造”的道路,先后否决了500多个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损失上百亿元。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说:“工业经济的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是在制定各项政策时的标尺。”
与淘汰落后同步而行的是产业体系的重构。目前,我市重点培育的“4+3+N”现代产业新体系日渐成熟,着力打造的信息经济、高端装备制造、健康产业、休闲旅游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拉开了框架;实施传统产业提升工程, 3个500亿级产业集群正加快形成;环保、时尚、金融、地理信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增长点百花齐放……
当年从德清发出的新旧动能转换冲锋号,不仅在工业制造领域产生深远影响,更触动了全局层面的微妙升降。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湖州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45.1∶36.3∶18.6,调整为2017年的5.1∶47.4∶47.5。
结构之变撑起中国“智造”
“打通去产能的制度梗阻”“财政政策要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发挥更大作用”“要通过机制创新,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意愿”……近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部署了一系列改革举措。
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始终贯穿于经济发展主线之中。上世纪90年代末,德清砸出全国缫丝压锭第一锤后,所引发的全国纺织业等劳动密集性产业大规模去产能、调结构,最终奠定出口导向型经济成为接力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对中国加入WTO有深远影响。“转型升级为企业带来的生机,也惠及千万产业,为整个经济发展迎来脱胎换骨般的巨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晋斌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正是在风雨考验中不断壮大。无论是上世纪90年代末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长江大洪水冲击,还是2008年时遭遇国际金融危机和汶川大地震的挑战,历经多难考验、饱受挑战洗礼的中国经济淬炼成钢, 21世纪以来从全球第六位跃居第二大经济体,并持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发动机。
近年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加速转型升级,中国经济持续迸发创新活力。当全国乃至全球的焦点再次聚到德清,莫干山麓一个地理信息小镇从无到有,崛起为一个“击云破晓”的产业新城,成为浙江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的一颗璀璨明珠。名企、名人、名校云集,产业腾飞一日千里,德清成为全国地信企业集聚度最高的地方。
德清是一个缩影,中国经济因为转型升级打开了另一扇门,中国制造正加速转向中国“智造”,创新成果持续涌现,正逐步摆脱“世界工厂”的符号,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新技术、新模式、新应用不断涌现,产业结构更加“轻盈”与“智慧”。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在接受采访时说:“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璀璨的一页,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转型再出发,更需要紧紧抓住经济发展由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变这个根本点,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亲历者说】
1997年年底,我被镇里派往钟管第一丝厂担任厂长一职,那时候厂里已经有亏损了。去之前,镇里的领导找我谈话,说可能要关停,让我做好收尾工作。
对于这个厂,钟管人有感情。它是1986年办起来的,一开始效益挺好,那时候大家都希望来厂里上班。后来规模不断扩大,到我接手的时候,已经有156台缫丝机、 230多个工人。直到接到通知要关的那一刻,厂里的工人甚至社会上都还有反对声音。
可是不关不行啊。我们厂里清一色的立缫丝机,很传统的那种,全部手工操作,产量不高,档次不够,没办法跟别家竞争。
那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1998年3月31日上午,厂里来了很多人,不仅有县里的领导,还有省里、市里的领导。他们说:“小姚,你是厂长,你带个头吧。”就这样,我使了狠劲砸出了第一锤。
后来,厂里的工人被安排到另外的丝厂上班,虽然大家有点不舍,心里却也明白。现在,这里的企业自动化生产水平很高,一个工人甚至可以操控几条生产线,效益很不错,这20年真正实现了产业的脱胎换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