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研究院,德清未来之希望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27日 来源:
据《德清新闻》报道,最近,2018年省级企业研究院认定名单公布,德清再添5家省级企业研究院、14家省级企业研究中心。浙江天马轴承集团有限公司的浙江省天马轴承新材料研究院、浙江中海达空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浙江中海达智慧城市GIS省级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等榜上有名。自此,我县的高新区已有省级企业研究院9家,省级企业研究中心38家。
研究院、研究中心这些机构对于企业或区域经济意味着什么?人们对世界产业和科技发展的研究表明,先进发达国家的大企业研究院从崛起之日起,就成为世界发明创造的核心机构,它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区域经济日益增长的原动力。
以闻名世界的德国巴斯夫公司为例,它称霸于世的标志性事件,便是因为他们的研发机构研制成功了纺织染料。
中国人常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种更蓝更艳的蓝染料却是由巴斯夫引入中国的。1834年,德国一名化学家发现,若在提炼煤油时加上漂白剂,苯胺会放出鲜蓝色彩,这奠定了日后发展苯胺染料的基础。与此同时,当时的中国纺织业正处于发展期,巴斯夫把握此大好良机,于1885年派遣一名代表梅耶尔前往上海推销染料。就在以带领服装潮流见称的上海,巴斯夫染料成为了畅销产品。从那时候开始,巴斯夫正式踏足中国市场。
现在的巴斯夫是一家大型国际化工公司,在39个国家中生产各种产品,并与170多个国家的客户商务往来。巴斯夫公司在香港、北京、上海、广州、南京、青岛和台北均设有办事处。
我们可能会惊叹于巴斯夫何以这么长盛不衰?其源头就在于他们对研发的重视。当初的巴斯夫,或就像今天德清的企业研究院、研究中心,将研发变成了技术创新、核心竞争力之源。
在20世纪初,大企业之间围绕市场与产品竞争的需要,越来越从研发核心技术的眼光出发加大对研究人才与资金的投入。原因很明白,因为只有核心技术,才具有稀缺性,在市场上才不可模仿。
人们发现,为了抢占市场的制高点,发达国家的企业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产业竞争普遍前移到研发领域。以信息技术为例,主宰当代信息产业的各项超前技术、核心技术、共性技术无一不出自大企业的研究院。大家熟悉的美国通用、福特,日本丰田、日产,德国大众等企业都是研发投入的大户,研发经费要达到销售额的5%~8%,西门子研发费用总公司拨款占35%。
企业研究院和研究中心,起着制定战略、创造知识、孵化产品的功能,实际上它是公司的大脑和智囊团。他们要对未来几年的技术作出预测,不仅要做基础研究,还要孕育开发出可以推向市场的新产品。在企业内部,研究成果更容易转化,研究人员先将研究成果变成一个产品原形,然后同产品部门沟通,产品部门再反馈给研究人员进行定型。反复试验,零距离合作,转化率往往高于其它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