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在德清“落地生根”
发布时间:2017年09月12日 来源:
日前,德清县成功入选全省首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县,全省仅6个县区获评。
从“德清制造”到“德清创造”,从“引进供给”到“创造供给”,德清县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深化“德清模式”,力求在产业链上打造创新链条。
今年1~7月,德清县实现技术交易额2.07亿元,新增拥有知识产权企业98家,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企业91家,建成科技园区9万平方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完成67.9亿元,同比增长11.6%,占规上工业增加值50.29%,高新技术产业投资45.16亿元,四项指标处在全市前列。
技术“红娘”牵线搭桥科技成果在家门口交易
这几天,德清浙科企业技术转化服务有限公司的技术经纪人徐洁正忙着给新市镇一家新材料企业牵线搭桥。该企业想通过提升产品质量拓宽国外市场,却苦于没有强大的科研力量支撑。得知这一信息后,徐洁做起了技术“红娘”,帮着企业联系了上海化工研究院,目前双方合作升级产品已进入试验阶段。
去年,德清县成立了全省县域首家技术经纪人协会,通过开展系列培训,提高技术经纪从业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同时,整合技术经纪人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技术创新,进一步繁荣德清县科技大市场。截至目前,德清县已培育了一支134人的职业技术经纪人队伍,为技术的供需双方牵线搭桥。
近年来,德清县不断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新模式,通过与高校院所、科技服务机构合作,不断完善服务体系,为县内企业打造家门口的技术交易平台。截至目前,共收集和发布成果信息2.9万条,通过技术市场促成对接4000多次,实现技术交易额近10亿元。眼下,6家高校、院所以及26家科技中介相继入驻,并实现了与省级文献资料、大型仪器设备和知识产权平台的资源共享。
培育企业创新主体结出科技累累硕果
企业是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主体,德清县大力培育“铺天盖地”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顶天立地”的创新型大企业,形成了以龙头骨干企业为重点、成长性科技型企业为主体、初创型科技型企业为后备力量的高新技术企业集群。
8月上旬,浙江凯色丽国际投资股份有限公司(900310)正式登陆韩国证券交易所KOSDAQ创业板,公开发行1400万股,募集资金532亿韩元(约合人民币3.2亿元),成为德清县第一家在韩国上市的企业,而这正是得益于凯色丽在国内珠光颜料市场的领导性地位,以及过去几年优异的业绩表现。
作为高新技术和高成长的双高企业,凯色丽自2008年入驻德清县以来,从县级科技型企业一步步成长为省级科技型企业并建立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企业负责人坦言,企业成长的过程离不开县科技局的指导与帮助。
目前,德清县共培育县级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531家,其中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105家,今年申报29家;培育省级科技型企业361家;培育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40家,省级专利示范企业29家。
打通转化全链条开启未来广阔“钱景”
为了不断提高企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不让“成果”变“陈果”。德清县以莫干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载体,依托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载体,探索“苗圃+中试+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化基地”的成果产业化模式。
日前,来自县科技创业园的德清欧泊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在第六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了第七名的好成绩,是我市唯一获奖企业。去年9月,欧泊正式入驻科创园的小微企业孵化基地。
“在这里,我们只需支付低廉的租金和水电费用,享受种子资金和无抵押物信用贷款的支持,贷款利率相比普通贷款低了一半以上。”企业负责人沈力骏介绍道,作为一家初创型企业,欧泊眼下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产品研发过程中的资金问题,科创园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可谓“雪中送炭”。
眼下,德清县已建成224家县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8个地信梦工场等众创空间,其中入选国家级备案2家。与此同时,通用航空、地理信息、人工智能等重点特色产业在德清县快速发展。
科技成果在企业“落地生根”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为此,德清县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设立3000万元种子资金、2亿元科技信贷引导基金、5000万元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和3000万元风险补偿基金,强化科技金融对成果转化的全链条扶持。今年,种子资金已发放1730万元,以无偿小额拨付、微利周转、偿还性使用等形式,为中小科技型企业提供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