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02日 来源:
去年5月30-31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明确提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科技创新,不能等待观望,不可亦步亦趋,当有只争朝夕的劲头。”
一年过去了,浙江的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创新型省份建设都有哪些亮点?记者日前带着问题走访了省科技厅。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召开近一年来,浙江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型省份建设加快推进。”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道,同时他向记者展示了一组统计数据:2016年,全省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623.6亿元,同比增长10.1%,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8.5%;高新技术产业投资3156.8亿元,同比增长14.3%;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2.39万亿元,同比增长11.6%;技术市场交易额365.6亿元,同比增长50.9%;发明专利授权量2.66万件,同比增长13.84%;预计全省研发经费支出1130亿元,占GDP比重达2.43%,实现了“十三五”开门红。
建全国性的科技大市场
打通资源集聚及成果转化“任督二脉”
一方面是历史原因造成浙江知名的高校院所稀缺,而另一方面,高度活跃的民营企业对科研技术的需求又十分迫切。一直以来,科技资源不足成为制约浙江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个瓶颈。
为破解这一掣肘,浙江突出“互联网+成果转化”,在市场化引入创新资源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建立了全国性的科技大市场。目前线上已形成1个省级中心、11个市级市场、94个县级分市场和29个专业市场的体系架构,累计签约技术合同3.8万项、成交金额378亿元。线下已建成科技大市场51家,其中省本级1家,市级11家,高新区、科技城及县(市、区)39家。网上网下复合的技术市场建设,让科技成果的快速集聚和加速转化这“任督二脉”得以打通。
充分运用常态化的科技成果竞价拍卖等市场化手段,到全国去找科技资源,浙江科技资源不足的短板得到明显改善。2016年,全省各地开展竞拍活动10场,竞拍成果309项,成交额4.97亿元。其中省级的春季、秋季活动竞拍成果273项,成交额4.2亿元。在去年举行的第十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暨2016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活动周上,达成成果交易项目262项,成交金额达19.9亿元。在探索举办的两场企业技术难题“张榜招贤”活动上,高校院所等科研机构以“降价方式”参与竞价,降低企业成本,共成交17项、总价4600万元,折价率27%。
“浙江的科技大市场建设,既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手段,也是市场化方式配置创新资源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益探索。”该负责人介绍,浙江把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一号工程”,坚持“需求端、供给端、平台端、服务端和环境端”五端发力,着力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通道。2016年,浙江成功获批首个“全省域”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今后将加快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科技成果交易中心。
聚力建设城西科技大走廊
让特色科技园“串珠成链”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魏江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最大的问题,不是产业太传统,而是产业创新生态体系仍较落后,我们现在最缺的,就是整个产业的创新能力。其实,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有产业创新生态体系。
新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全面创新,全面创新需要新的载体。作为“十三五”浙江创新发展的点睛之笔,去年浙江全面启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将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补齐补好工作短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来抓,着力打造以“一带”,即科技创新带;“三城”,即浙大科技城、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多镇”,即特色小镇和创新区块为核心的,长约33公里、规划总面积约224平方公里的科技创新高地。
随着《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发展规划》、《推进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的若干意见》、《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综合交通建设规划》等规划政策相继出台,城西科创大走廊形成“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和快速出行交通网络打造速度逐步加快。作为大走廊的“灵魂工程”,之江实验室的组建积极发挥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按照“一体、双核、多点”模式,积极谋划推进独立法人资格的、混合所有制、股份制性质,并努力争创国家实验室。此外,“亚热带森林培育”和“眼视光学和视觉科学”两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获科技部与省政府联合批准立项。浙江大学医学研究中心、海港城等一批科研、公共服务重大项目加快推进,梦想小镇、云制造小镇、紫金众创小镇、集贤小镇等特色小镇加快建设。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成立,成为我国首个以博士生培养为起点的民办高水平科研教学机构。科技企业、金融资本、创新人才等高端要素加快向大走廊汇集。
2016年,城西科创大走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9.59亿元,同比增长18%;利税总额654.84亿元,同比增长36%;服务业营业收入2001.24亿元,同比增长34.9%;工业总产值484.71亿元,同比增长34.9%。累计新增项目2816个;财政收入162亿元,增长32.0%;招商引资实到外资2.8亿美元,同比增长7%;内资到位资金50.67亿元,同比增长14%;浙商回归引进到位资金28.92亿元,同比增长3%。累计引进大院名所56家;累计引进“千人计划”“512计划”人才51名。大走廊各项发展指标均高于杭州市平均水平,利税总额等指标增速超过杭州全市增速的1.5倍以上,发展形势喜人。
校企产学研合作成效显著
创新券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针对高校院所资源比较欠缺的现状,浙江深入实施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战略,加强高校院所与地方的产学研合作。目前已累计引进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各类创新载体970家,集聚创新人才2.8万人,一大批科研成果在浙江开花结果。
小微科技型企业和广大创新创业者技术需求旺盛,而高校院所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却时常“睡大觉”。为破解这一尴尬局面,浙江大力推广应用“创新券”,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截至目前,科技创新云平台共集聚全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省重点实验室、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工业设计基地、省级企业研究院、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科技中介机构等各类创新载体6626家,汇集科学仪器设备10万余台(套),其中价值30万元以上的就多达5123台(套),可提供各类创新服务内容达45723项。
全省共有1247家载体为10154家企业提供各类服务33287次,共发放创新券7.32亿元、使用3.98亿元,约占全国创新券的80%,走在全国前列,带动全社会的创新投入约40亿元。
企业里有重点研究院
农田间有科技特派员
坚持资金、项目、人才“三位一体”,如今,浙江全省累计在大数据、云计算、电动汽车、环保装备、医疗装备、网络产业等产业链建设252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其中2016年新建43家。省财政累计资助15.1亿元,带动企业科技投入90多亿元,促进了产业链整体提升。
除了一大批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的兴建崛起,同时建成的还有2943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4000多家企业技术中心、627家省级企业研究院等,比较完备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得以形成。企业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分别占全省的86%和82.5%,成为当之无愧的创新主体。
当前,浙江正在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947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1584家,涌现出如阿里巴巴、海康威视、贝达药业等一大批“实力派”创新型企业。
如果说重点企业研究院是科技企业的创新驱动引擎,那么科技特派员,就是田间地头的科技惠农向导。2003年3月,根据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的倡导,省委、省政府决定开展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工作——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浙江在全国率先实现全省“乡乡都有科技特派员”。 14年过去了,如今这项制度依然在坚持,在不少的贫困县都流行着这么一句顺口溜:钱支援,物支援,不如来个科技特派员。
如今,浙江已经实现特派员派遣范围省市县三级的全覆盖,服务体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网格化,服务模式日趋多样化。“近年来,科技特派员的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创新,我们紧紧围绕‘三农’建设重点,根据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需求,不断创新和完善特派员的工作机制。”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今年第一季度来看,浙江科技创新释放的红利依然保持强劲势头,全省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324.15亿元,同比增长11.6%,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高4.1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的增长贡献率达59.6%;新产品产值3235.82亿元,同比增长21.8%,新产品产值率为32.9%,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
当前,浙江正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夯实科技基础、强化战略导向、加强科技供给、深化改革创新、弘扬创新精神,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力。